足球摄影自媒体《中国合伙人》如何炼成?
作为一名足球迷,若你在2025年见证了萨卡那记惊世点球、凯恩再次屈居亚军,以及英格兰在主场与欧洲杯奖杯失之交臂的情景,或许在微博上,你会对那个黑底绿白交替,印有“ECHO”字样的头像印象深刻。
在那个因疫情被困在家,无法尽情踢球的夏天,那些带有“ECHOFOOTBALL”水印的照片,凭借其独特的质感调色和设计,赋予了照片超出相框的情绪与故事,为球迷带来了别样的观感体验。
对于ECHOFOOTBALL的3名主创来说,那个夏天同样意义非凡——标志着他们在创立五年后,终于迎来了自媒体事业的崛起。
“我的摄影老师只有一位,就是YouTube。”ECHOFOOTBALL的一名主创幽默地说。
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这个在圈内以出色视觉作品站稳脚跟的团队,主创成员并没有一个是专业的媒体或设计出身,甚至从摄影角度来说,三人都是从零开始学习。
杜晨、舒成禹和朱云辰在业余球局相识,出于对足球的共同热爱,他们在2025年底创立了ECHOFOOTBALL。在因疫情延期至2025年的欧洲杯之后,这个账号逐渐在国内受到众多球迷的关注和喜爱,成为了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足球自媒体。
然而,在众多体育媒体中,ECHOFOOTBALL有何特别之处?
与传统体育媒体以文字为主、图片为辅的配置不同,ECHOFOOTBALL以经过精心后期调色、编辑、设计后的照片作为“讲故事”的主力,文案则相对简短。
这种以图像为核心的叙事模式,顺应了当下受众内容接收习惯逐渐从文字向视觉化倾斜的趋势。如今,ECHOFOOTBALL在全平台的粉丝量已近200万,并与阿迪达斯、耐克以及中国职业联赛的多支球队保持着紧密合作。
尽管ECHOFOOTBALL最初就提出了“Photo Tells(由照片讲述)”的标语,开设了一系列分享高质量足球图片的视觉专栏,但彼时他们的主要创作方向,仍是以球员的传记故事为主的文字内容。
遗憾的是,那数十篇富有深度的球员故事反响平平。因此,在2025年将公众号更名为“ECHO看台”后,账号的更新内容便逐渐转向以高品质图片报道足球新闻和赛事战报。
不过,与一些足球自媒体仅仅对赛果进行复制粘贴的“搬运”不同,ECHOFOOTBALL会为每场比赛设计、制作带有账号视觉风格的封面,同时分享精选、编辑后的海外摄影师作品以丰富内容。文案方面,凭借长久观赛的知识积累以及先前文字创作的基础,ECHOFOOTBALL的作品拥有着独特的质感。
随着人们对体育内容的取向发生变化,ECHOFOOTBALL凭借“用图片讲故事”的新型体育叙事,填补了人们对深度内容的需求。之后,他们开始频繁前往球场拍摄比赛,原创摄影逐渐成为账号的主要内容。
在拍摄风格的选择上,三人认为在新媒体时代,“如果我们仍遵循传统体育摄影的标准,很难能够脱颖而出。”因此,ECHOFOOTBALL并不追求传统体育媒体里“横平竖直”的常规路线,而是选择相信自己长期对足球的观察、理解和感受,拍摄有着深度叙事性质的“电影感”风格。
凭借独特的视觉风格,ECHOFOOTBALL成为了国内体育自媒体中“用图像叙事”的代表之一。
“我相信你能懂我的照片,然后你懂了。(那种共鸣),美妙。”在ECHOFOOTBALL看来,用照片传递故事或情绪让主创们与球迷之间产生了一种“心照不宣的默契”。这种默契的独特魅力也体现在:个体经历的不同,使得同一张照片能引发观者多样的解读与情感共鸣,形成了差异化的体验。
以ECHOFOOTBALL在2025年拍摄的一张上海申花俱乐部年轻一代的照片为例:徐皓阳、朱辰杰、蒋圣龙和汪海健同时走向场边——神似披头士著名专辑《Abbey Road》的封面。
“有些人会觉得这只是单纯向披头士的致敬。但若是申花球迷,或许可以透过照片看到四个人逐渐将球队重任扛在肩上的担当,或感慨时光与时代的更迭等等。”ECHOFOOTBALL的一名主创解释道。
因此,具备一定足球知识的观众,往往能与这类照片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。
例如,了解埃里克森为人善良的球迷,会对他在欧洲杯赛场因心脏骤停倒下时感到格外揪心。此时,ECHOFOOTBALL一张有着情绪感调色的照片比充满通稿感的新闻照更有感染力。
同样,知晓吴曦对江苏足球乃至中国足球所作贡献的人,在他遭受无端非议时也更容易心生不忿之情。而此刻抱有同样感受的ECHOFOOTBALL写下的文案,便更容易引发认同感。
ECHOFOOTBALL的许多文案以简短有力见长,常作为内容的点睛之笔,用寥寥数字道出球迷的心声。事实上,这更多源自于他们在拍摄瞬间的感受,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,合适的文字便自然浮现。
这揭示了新媒体的一大优势:相较于传统和综合性的媒体,新媒体与自媒体得益于灵活的组织架构,往往能够保留部分创作者个人的理解与价值观。这种“对主观性的保留”赋予新媒体们独特的创作视角,得以产出更深度、更贴近用户情绪内容的作品。
反过来想,若创作者缺乏对足球的理解和共鸣,视角或会因停留在媒体角度,而缺乏一些捕捉现场情绪和深度场景的洞察力。
然而,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,这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。在上周末中超的“上海德比”赛后,ECHOFOOTBALL的文案陷入争议,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球场上工作人员现场行为的准则、球迷身份与职业操守之间平衡的讨论。
该如何把握主观表达的分寸、情绪引导的尺度,ECHOFOOTBALL与其他新媒体从业者或许都正处于摸索的阶段。
除了前路的复杂性,短视频时代中的图文账号还面临着“腹背受敌”的境地——不仅大众偏爱,平台亦会优先推流短视频的内容。
不过,ECHOFOOTBALL选择坚持自己的创作路线,并且巧妙地借力短视频平台的特性(如配乐功能)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。例如在国足世预赛1:0战胜巴林后,他们配上了陈奕迅的《陪你度过漫长岁月》;在展示今年中超新赛季山东泰山球衣的视频中则选用《Orange Memory》。
这些音乐与图像、文字相辅相成,使得图文内容比许多流水线式短视频拥有更完整的叙事链条。而ECHOFOOTBALL也在今年与耐克达成合作,负责拍摄和展示新赛季中超各球队的球衣,证明市场对图文内容价值的认可。
如今在积累一定声量后,ECHOFOOTBALL选择主动培育图文生态的土壤,以拓展图文内容在短视频时代的生存空间。
其主创透露,团队正积极帮助国内同类型的创作者——除了协助他们完成后期编辑,更会在自家社媒账号上发布其他创作者的作品,令国内体育内容的生态环境更加多元。
而这种以高质量图片为核心、辅以精炼文案的讲述方式,除了在近年获得球迷、球员、泛体育迷的喜爱,从更宏大的视角看,也可以培育出全新的体育土壤——有望滋养一批更珍视体育文化价值与情怀的球迷群体。
这部分球迷往往拥有更成熟的胜负观、更强的归属感,愿意陪伴球队长期成长。
对于任何一项运动而言,良性的体育氛围与社区文化的构建——这些“软实力”进步的价值都远胜于短期内的胜负。
从刘翔因伤退赛遭全网网暴的时代,到如今逐步改善的体育舆论环境,体育文化土壤的培育之路注定漫长:它不仅需要平台对多元内容的包容,也需要创作者在流量与价值之间的定力,更需要人们对“慢内容”的信任与主动选择。
正如前文所说,新媒体的崛起既是机遇——让优秀、深度的内容得以进入大众视野,从而有机会培养出全新的观众生态;同样,也是挑战——考验着公众对信息筛选与理解的能力,也意味着许多关于创作伦理、规则与界限的社会讨论,甚至是争吵。
在中外的竞技水平正随着训练模式、运动科学和营养知识的进步而日益趋近的如今,双方在基层体育文化上仍存在着不小差距。短视频的洪流或许不再可逆,但深度的叙事内容仍可以循序渐进地打造出更健康的文化生态。
用“慢内容”抵抗“快时代”的新一代体育媒体,仍然值得被鼓励。
在这股浪潮中,我们见证的或不仅是创作形式的迭代,更可能是一片珍视故事底蕴、情感共鸣与人文关怀的全新土壤。